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长沙报道
湘江与香江,在上周“并流”了。
5月13日至16日,2025湖南-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交流会(简称“港洽周”)在香港与深圳两地举行。
▲湖南-香港投融资对接洽谈会现场。
从1988年湖南(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首次在香港举办,到如今,“港洽周”已成为湖南最大规模招商经贸活动之一。
携手37年来,湘江与香江正深度相融。
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寄语港湘合作时说,香港要当好“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
两个“超级”,预示着双方合作迈入新维度。
一份报告透出湖南发展势能
毕马威是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拥有百年历史,总部位于荷兰。
5月14日,在湖南-香港投融资对接洽谈会上,毕马威发布《湖南省投资环境报告》,以“161”对湖南优势进行了概括,即“一低六好一优”——
生活成本低、教育资源好、医疗条件好、产业基础好、开放平台好、科研平台好、人才资源好、营商环境优。
▲《湖南省投资环境报告》。
记者了解到,这是国际权威机构首次发布专门的湖南投资环境评估报告。
为了完成这份调查报告,毕马威走访了50余家湖南重点产业链典型企业,问卷调研了320家企业。
数据显示,湖南的综合运营成本在中部六省中优势明显,比如2024年省会住宅用地成交楼面均价仅为合肥的38.7%,新房均价仅为一线城市的1/5,非居民用气终端销售价格较河南低11.7%……
毕马威湖南负责人梁幸华说:“企业各项成本按平均加权优势,在中部省份里面,湖南排第一。”
▲2023年12月,万兴科技(长沙)创意科学园开工。
万兴科技就是被湖南“161”优势吸引来的,目前正在建设可容纳近万人办公的万兴科技(长沙)创意科学园。
该企业的揽才口号是,“拿深圳同等高薪,住长沙宜居房子,干全球软件事业”。
万兴科技品牌传播中心负责人刘楚楚说,这几年万兴科技在湘员工数翻了近10倍。
除了成本等优势,目前湖南拥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低成本+高配套”的发展势能,为湖南承接大湾区乃至全世界的能量辐射,提供了更大空间。
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今天,区域发展的胜出已非单一成本优势,正如梁幸华所言:“湖南的‘性价比’不是让利,而是系统化配套的效能释放。”
一种趋势提升牵手“含金量”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但过去很多地方在香港更侧重招商引资,对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借势不够。
记者注意到,本次“港洽周”释放出了湘港两地加强金融合作的强烈信号。
“港洽周”第一场活动,就是湖南-香港投融资对接洽谈会。
会上,湖南精选了203个优质项目,同时编印了《湖南省投融资需求项目信息册》,向全球客户伸出“橄榄枝”。
参加活动的客商,除了湖南的老朋友,绝大部分是新朋友,其中60%以上来自投行、证券、银行等投资和金融机构。
▲5月14日,湖南-香港投融资对接洽谈会签约仪式。
会上,还专门推介了湖南省金芙蓉投资基金。
该基金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形成3000亿元的规模,因此诚邀香港资本携手。
在现场,记者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王博文。
他是湖南省政协委员、香港工业总会副主席。他代表香港工业总会,和湖南省商务厅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在今年1月举行的湖南省两会上,他就加强湘港澳金融服务合作提了四点建议。
此次签署合作备忘录,就是希望双方在产业等方面加强携手,也包括在跨境金融方面协助湘企走出去。
截至目前,有8家湘企在香港上市。王博文对记者说:“湖南这么大的经济体,这个数量是偏少的,未来这方面的潜力很大。”
对接洽谈会后,湖南“趁热打铁”,举行了拟赴境外上市公司与港交所对接会。
在香港期间,记者接触到的多位工商界人士都谈到,湖南和香港未来最具潜力的合作领域之一,就是金融。
▲2024年5月17日,泓盈集团在港交所上市。(图源:长沙晚报)
交通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肖霆在致辞中说得更为具体——
香港金融机构可发挥专业优势,为湖南企业“走出去”提供全周期、一揽子金融服务,包括上市融资、跨境并购、境外发债,以及跨境资金池搭建、汇率风险管理及国际合规咨询等,形成“香港资本”与“湖南制造”的协同效应。
一个跳板开拓湘港合作新维度
从历史看,湘港合作有着深厚的情谊和成功的过往。
自1984年,首家港商投资项目长宏乙炔落户长沙,到1997年香港回归后,港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长沙涌现。
数据显示,目前,香港在湘外资企业达208家,投资达241亿美元、占湖南利用外资比重的67%。
近年来,湖南也加大了对港投资力度,存续经营企业共240家,两地进出口额连续6年超500亿元。
▲蓝思科技总部大楼。
从未来看,湘港合作有着更深层的能量互补和价值共求。
对湖南来说,香港乃至大湾区可成为其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打造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关键性“跳板”。
湖南可以通过这个“跳板”,突破资本瓶颈,高效对接国际市场,缩短湘企“走出去”的试错成本。
对香港而言,湖南可以成为其更好融入国家战略、匹配新发展定位的重要合作伙伴。
香港在与湖南的科产融合、资本融合、贸易融合、文旅融合中可以挖掘更为广阔的增量空间,在“双循环”的格局下,构建起国际枢纽与内陆腹地的“双向联动”。
尤其是在为湖南等中部省份提供金融需求的服务中,可以进一步巩固其金融地位。
从当下看,这种发展生态的共建,正愈发呈现出“齿轮效应”。
比如,金川集团(香港)资源控股有限公司的郴州项目,借力郴州的有色金属产业基础,快速实现黄金年产能10吨,而香港的贵金属交易平台能为其提供全球交易渠道。
两者咬合,如同精密齿轮,推动产业链升级。
▲港澳湘商(校友)座谈会现场。
在民生领域,供港农产品70%左右来自湖南,“晨品港式早茶,午尝湘味佳肴”成为常态。
2024年,共有43万香港游客赴湘,今年“五一”假期同比增长2.1倍。
“舌尖上的融合”,正在重塑消费地理格局——当港人北上从深圳到湖南,文旅经济便成了生态共建的重要润滑剂。
跨越37载,“港洽周”平台上的“湘约大湾区”,已从“资本输入”的单向道,进化为优势互补的双向互通、互为跳板。
风从南边来。当湘江之畔的创新浪潮融入珠江口的金融脉动,这场“双向奔赴”的发展破题,正超越经济合作,迈向一种哲学维度——最好的伙伴关系,是彼此成就,共同生长。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罗倩
本文为湖南·一带一路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ydyl.rednet.cn/nograb/646949/64/1497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