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的非洲兄弟丨从修路到筑渠 湖南建设者在贝宁打造国家样板工程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秦楼 编辑:何佳璐 2025-08-05 13:24:5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今年是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定位确立及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实施十周年,值此之际,红网特别推出《我的非洲兄弟》系列报道,聚焦湖南与非洲在基础建设、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的难忘瞬间,记录湖南人民与非洲朋友在合作中相识相知、交心相处的温暖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731144517_副本_副本.jpg

在湖南路桥贝宁市政二期商务经理姬志林家中,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非洲木雕。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嫣 摄影 秦楼 长沙报道

盛夏时节,高一声低一声的蝉鸣,把整个夏天拉得饱满而悠长。在长沙城南的一幢建筑里,记者见到了从非洲回来不久的湖南路桥贝宁市政二期商务经理姬志林。

90后的姬志林是山西人,在湖南读大学期间学的是法语专业。如今,30多岁的他,已先后在刚果共和国、贝宁共和国工作了11年时间。筑渠、修路、建桥……那黝黑的肤色,正是这些年间,他作为一名湖南建设者,闯荡非洲最鲜活的证明。

站在姬志林的家中,环视四周,随处都能找到非洲元素。客厅的博古架上、沙发旁的角落里,摆放着大象、羚羊、非洲劳动者等各式各样的木雕。姬志林拿起博古架上的其中一对大象木雕,激动地介绍起来:“这是我的非洲朋友皮埃尔送的,而旁边那对非洲劳动者木雕是另一个非洲朋友伊萨送的……”

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11年间,在姬志林心中,非洲兄弟早已成为一个温暖的名字,不仅承载着他们和当地朋友一起拼搏的难忘经历,也记录着在非洲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收获的喜悦、成长与情谊。

启程:奔赴非洲之约

落定坐下后,姬志林翻看起这些年在非洲工作的相册,看见照片里曾经青涩的自己,内心感慨万千,一路走来,他和同事们的职业生涯,都与那片雄奇、瑰丽的土地紧密相连。

改善基础设施状况是非洲国家的普遍期待和迫切愿望,而语言是基建工作在非洲顺利推进的重要桥梁。2014年7月,姬志林入职湖南路桥系统培训一周后,便和同批入职的5位同事一起,踏上了前往刚果(布)的路途。

“那天我们从广州出发,飞行了约11个小时后,抵达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然后转机飞行约6个半小时后,抵达位于刚果(布)西南部的城市黑角。”姬志林回忆,那时湖南路桥在当地的项目离黑角有150多公里。下了飞机后,大家又乘车经过了一大片原始森林,走了3个半小时的山路,终于抵达刚果(布)水泥厂项目现场。

在姬志林的记忆中,他清晰地记得,在黑角走出机场的那一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内心充满了豪情壮志,既觉得学了多年的法语,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天地,又有点忐忑不安,担心自己的法语水平无法胜任工作,或是因当地的生活条件艰苦,自己无法适应。

没过多久,萦绕在姬志林心中的担忧,在工作中出现了。

尽管大学期间学习了法语,但当地人说的法语带有明显的地域口音,语速较快,还有一些独特表达方式,这让姬志林和当地工作人员沟通时,陷入了尴尬、困惑的境地。

抵达当地的前两天,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姬志林鼓起勇气和水泥厂门口经过的当地百姓沟通交流,尽管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这些百姓却成为了姬志林在非洲结识的第一批朋友。

来到水泥厂的第三天,又遇到了新的情况,因为人手短缺,姬志林被派到了黑角,接替一位老前辈,做清关员。当面沟通可以根据手势、语言来领悟,打电话就只能完全靠自己听到的内容来猜测理解。起初,刚做清关工作,与当地工作人员打电话时,姬志林会请对方语速放慢一点,然后自己再抓关键词进行转述。

如今回想起来,那段经历依然让姬志林依然感到触动,“那时,面对一知半解、还没有适应当地表达的自己,所有和我打交道的工作人员,都用热情、包容的态度,回应、接纳了我这位来自中国的新朋友。”

携手:逆袭打造基建标杆

雨水项目_副本.jpg

贝宁科托努市政项目。

2019年,随着刚果(布)项目的陆续完工,湖南路桥凭借自身实力,中标了贝宁市政项目,刚果(布)路桥管理团队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贝宁,不少团队成员来到了贝宁。

有了刚果(布)水泥厂项目,刚果(布)一号公路2-1项目、养护项目等多个项目清关、采购、销售等多方面的经验后,2019年8月,姬志林调到贝宁工作,2年多后,由高级商务主管晋升为商务经理。

如今,漫步在贝宁科托努1区,可以看到平坦、笔直的沥青路,延展至远方;一辆辆汽车平稳行驶在公路上;路面沥青颗粒细致、均匀分布着,这里是当地百姓口中最美的市政“风景线”,这条高标准沥青路面的建设者,正是湖南路桥。

“我们在贝宁承接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贝宁市政项目一期,其中就包括市政道路的沥青路面建设。”姬志林坦言,在国内做工程,要什么物料,调度都比较方便。但在非洲,关键物料都要提前半年准备。同时,在贝宁建设要符合法国标准,这和中国标准有较大的差异。

从2018年中标接手这一项目,到2021年以“零整改”通过验收,开创贝宁建设工程的先例,贝宁科托努市政项目一期建设持续了3年左右时间。

可在修建过程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姬志林回忆,“从刚果(布)到贝宁,来到一个新的国度,最初,业主是对我们不太信任的,不时,还会接到当地百姓对施工形式不理解的投诉。”

越是困难在前,越要迎难而上。

反复探讨,请教多家企业,选择质量更优的、当地百姓喜欢的材料,建立健全投诉机制,通过数月的努力,这一项目终于得到当地百姓的肯定,实现了逆风翻盘。

它不仅让湖南路桥在当地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还摘得了科托努“城市建设贡献奖”荣誉,并在2023年被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促进研究会评为“十佳项目”。

有了贝宁市政项目一期的经验后,湖南路桥人又把贝宁科托努雨水整治项目打造成了当地的样板工程。

科托努是贝宁最大的港口城市,平均海拔仅1米。漫长的雨季,低洼的地势,不完善的排水系统,城市内涝严重一度成为了科托努百姓心中的一道难题。

雨水整治项目的重中之重是河道,那时,科托努河道周边是沼泽地,河道中间有一个动物保护区,为了让这个洲心岛不受建设影响,就在水下用几百根木桩来加固支撑这个洲心岛。姬志林说,有了贝宁市政项目一期的经验,在贝宁科托努雨水整治项目中,大家十分注重环保问题,成立了一个由本地员工组成的环境安全团队。项目周边每隔一到两条路,就设立了环境安全专员。

贝宁的气候分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没有把握好旱季进行施工,就得等上一年;而河道不远处是居民区,如果有从沼泽里挖取的泥浆在运输过程中不慎跌落,会引起蚊虫的滋生……面对这些前所未有的困境,湖南建设团队齐心协力填路、挖泥浆,还特意改造泥浆运输车,让其具有防水功能,再一点一点地把这些泥浆运送到40公里外的垃圾掩埋场。

去年,贝宁科托努雨水整治项目在高施工标准、高环境标准的建设要求下顺利完工,雨水已能经排水渠顺利进入河道,科托努市区的变化,肉眼可见,工程整体完工后,当地几乎没有再出现过内涝水患。

7_副本.jpg

湖南路桥承建的贝宁科托努雨水整治项目。

6_副本.jpg

如今,贝宁科托努雨水整治项目成为了当地基础建设的样板工程。

如今,湖南路桥的名声在贝宁十分响亮。贝宁可持续发展生活环境和交通部部长曾这样评价湖南这支建设团队:湖南路桥是贝宁政府的救火队,哪里有“火情”,第一反应就是找湖南路桥。

一边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边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和非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兄弟二字,重逾千金,历久弥坚。

如今在贝宁,湖南路桥的中方员工仅80多人,本地员工达900多人,他们大量招聘本地员工,为当地创造了众多就业机会。

姬志林笑着说,作为一名湖南建设者,能和同事们一起开创贝宁建设工程先例,打造当地的国家样板工程,能够让每一项工程都成为连接中非信任的桥梁,这是他们的幸运。

共赢:以诚心换真心

以心换心,方得真心。

在采访中,姬志林提到最多的一个词是诚心。在他看来,与非洲朋友们的相处,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互利共赢的基础上。

同是90后的皮埃尔是姬志林在贝宁的好兄弟,是湖南路桥贝宁市政项目一期修建沥青路面时招进来的一名杂工。皮埃尔的中文说得不错,年龄接近的他们,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正因为我们是好兄弟,所以会经常分享工作、生活中的困惑与喜悦。”

短短6年间,皮埃尔靠着勤奋、努力的态度,从杂工做到组长,再做到班长,如今的他,不仅掌握了掩埋场防水光面膜的焊缝技术,更成为了项目上的管网专家,实现了自身能力、价值的迅速提升。

微信图片_20250731164607_副本.jpg

姬志林和皮埃尔合影。

近年来,皮埃尔的收入也翻了几番。他不仅为居住在贝宁纳迪丹古市的老父亲修建了一套混凝土砌筑的房子,还在离科托努市较近的城市维达市购买了土地,修建了漂亮的房子和配套门店、仓库。如今,皮埃尔的父亲甚至他们村里人,都以他作为逆袭的榜样。

姬志林感慨地说,皮埃尔跟他说的一句话,令他感触很深,“中国企业不仅帮忙搞建设,还教我们技术,切实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条件。”

也正因为皮埃尔对中国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让他觉得在湖南路桥工作很安心。现在的他有一个很朴素的愿望,那就是有机会来中国看看,来湖南路桥总部看看。

“我们是朋友,是伙伴,也是兄弟,志同道合,可以相互倾诉,也能相互帮助与支持。”姬志林笑着说,每到宰牲节、圣诞节和新年等重要节日前夕,皮埃尔的父亲会从偏远的北部城市牵来他们认为最珍贵的礼物白羊,供大家在项目部欢庆节日。“而到了中国传统节日时,我们也会邀请皮埃尔来到我们宿舍,品尝中国美食,感受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

在非洲参与建设的11年间,姬志林在当地交到了许多真心朋友,也深切感受着中非经贸的发展与变化。现在走在贝宁科托努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小米、华为、三一重工、比亚迪、吉利等许多中国品牌,这让他作为一名中国人倍感自豪。

今年是姬志林来贝宁科托努的第7个年头了,姬志林和同事们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点滴改变,以前这里一下雨就会被淹,现在雨水整治项目让城市内涝水患得到了解决;城市里的土路变成了沥青路;原来仅主城区才有路灯,如今路灯通到了家门口……姬志林笑着说,作为非洲建设的参与者,他期待当地城市有更大的变化,希望和同事们一起,为非洲的建设出一份力,也希望自己的非洲兄弟们,有机会能来中国看看,看看他们目前建设的贝宁,是否和真实的中国一样亲切、迷人。

来源:红网

作者:王嫣 秦楼

编辑:何佳璐

本文链接:https://hnydyl.rednet.cn/nograb/646942/97/1518086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湖南·一带一路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