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王超 长沙报道
她以身体感知并传递不同文化的节奏与情感,她不是纯粹的舞蹈表演者,而是一位穿梭于多元文化之间的学者与践行者。她就是来自湖南的杨柳——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哲学博士后、拥有舞蹈研究与社会行为科学双博士背景的青年学者、致力于推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传统舞蹈传播者。
从湘西鼓舞出发,走向世界田野
杨柳出生于湖南常德,自幼便对舞蹈与文化怀有深厚热情。五岁起学习中国古典舞,六岁接触印度传统舞蹈,童年时期曾在艺术团学习舞蹈,后在艺校及大学舞蹈专业接受系统训练,奠定了坚实的舞蹈基础与艺术素养。十九岁起,她开始系统学习埃及民间舞,并赴埃及深造。此后,她先后赴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柬埔寨等国,开展传统舞蹈的跨文化田野调查。她用脚步丈量世界,让一支支舞蹈成为联结多元文化的桥梁。
杨柳在印尼巴厘岛当地书店阅读相关研究书籍。
在湘西苗族地区,她走村入寨,系统记录苗鼓舞的动作谱系与文化内涵;在印尼巴厘岛,她拍摄并参与当地儿童在庙宇前学习雷贡舞的仪式性场景;在马六甲,她观察并记录扎宾舞在多元族群社区中的文化整合功能。这些珍贵的实地经验,构成了她“具身田野”方法的学术基础,也让舞蹈成为她理解世界、连接文明的独特媒介。
“舞蹈不仅是艺术表演,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表达。”杨柳表示,“我希望让更多人意识到:传统舞蹈不是静态的展品,而是承载着族群记忆与生活智慧的文化身体。”
用身体“对话世界”:她的跨文化使命
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越来越多中国学者走向世界,投身国际文化交流。杨柳以传统舞蹈为桥梁,深入不同文化现场,探索跨文化结构,致力于构建以舞蹈为纽带的文明互鉴新路径。
她强调“具身田野”研究法:不仅停留于观察者角色,更以实践者身份进入文化内部,通过亲身学习、模仿与参与,将异域舞蹈的节奏、技艺与精神内化为自身身体经验。这种“身体即方法”的学术范式,已成为国际舞蹈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也不断拓展了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话语权。
近年来,杨柳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委员会(CID)、美国舞蹈研究协会(DSA)、国际高等戏剧协会(ATHE)等组织的正式成员,并担任奥地利国际艺术协会舞蹈学会副主席、亚洲舞蹈研究与实践协会发起人。她同时也是多本国际期刊的编委与审稿人,在国际舞蹈学界持续发声,积极推动中国传统舞蹈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从学者到传播者:打造中国视角的文化叙事
杨柳创办的微信公众号《舞蹈哲学与旅行》,以田野笔记、文化评论、图像叙事等多样方式,打造一个兼具思想性与温度的“身体写作”平台。她的人物报道获得国内主流媒体广泛转载, 她的文章曾学习强国平台“强国号”专栏发布,获得广泛关注与传播,也使她成为在学术研究与社会传播层面均具代表性的青年学者之一。
“我希望通过舞蹈,讲述一个更真实、更具生命力的中国。”她表示,“也希望让世界看到,湖南不仅拥有深厚的非遗资源,也有不断走出去的文化传播者。”
杨柳(左)参加第二届“亚太舞蹈周”暨南亚东南亚舞蹈教育合作论坛,与南亚学者合影。
让非遗舞蹈成为新时代的文化桥梁
杨柳计划构建一个“亚洲传统舞蹈学术网络”,汇聚来自中国、东南亚与中东地区的研究者与舞者,通过联合研究、跨国创作与文化交流,推动非遗舞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她希望成为一位真正的“文化使者”——不仅用舞蹈连接传统与当下,更连接中国与世界、身体与文明。
此外,她还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交流合作,推动亚洲传统舞蹈学术网络建设。“我始终相信,舞蹈的脚步,能走得比语言更远。”杨柳坚定地说道。
来源:红网
作者:王超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一带一路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ydyl.rednet.cn/nograb/646941/56/1512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