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非庭审中心在长沙揭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彦兵 长沙报道
6月13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中非庭审中心(以下简称“贸仲中非庭审中心”)在长沙正式揭牌。作为中国首个面向非洲的国际化专业仲裁平台,该中心落户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标志着中非经贸争议解决机制实现实体化运作。
依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简称“贸仲”)近70年国际仲裁经验与湖南“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战略定位,这一枢纽将构建覆盖非洲37国的法律服务体系,为超6700家湘企及非洲国家商事主体提供专业仲裁支持。
实体平台落湘江:中非仲裁启新章
这一架构填补了中非经贸专业化仲裁平台的空白。数据显示,贸仲近年受理涉非案件250件,争议金额超48亿元,案件覆盖基础设施、能源开发、数字贸易等多领域。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需求与实践积累,中非庭审中心实体化运作应运而生,将使涉非案件处理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
贸仲中非庭审中心是由贸仲设立的重要争议解决平台,在已成立的贸仲长沙办事处基础上升级而成。
作为我国涉外仲裁的“国家队”,贸仲自成立以来,已处理涉及166个国家和地区的7万余宗案件,其裁决在全球范围获得广泛承认和执行。此次设立的中非庭审中心,是贸仲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布局,也是中非经贸合作从货物往来向规则融合升级的关键载体。
核心功能与创新突破
该中心定位为“一站式”中非争议解决实体枢纽,具备三大核心功能:
跨国庭审服务:为涉非商事纠纷提供现场及线上庭审,支持跨境证据交换与电子文书送达,提供高效便捷的争议解决服务,显著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规则协同创新:促进中非仲裁规则衔接、交流互鉴、协同发展,建立非洲法律查明协作机制,破解37个非洲国家法律体系差异导致的合规难题;
多元解纷衔接:通过诉仲对接机制与湖南省高院深度合作,实现司法与仲裁的优势互补,构建“调解+仲裁+诉讼”全链条、多元化解纷体系。
湖南省贸促会会长杨爱云介绍,庭审中心采取长沙受理、非洲执行的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湖南企业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湖南企业可以在长沙就近、就快地来运用仲裁手段,来解决商事纠纷,维护自身在海外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利于外资企业来湖南投资。仲裁是国际通行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外资企业看到可信赖的商事纠纷解决途径,就能感受到一个可预期的、公正的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从而坚定投资湖南的信心。
长沙何以成支点?区位优势与战略布局
如果说仲裁平台的搭建构建了制度基石,那么长沙的区位优势则为基石落地提供了支撑。选址长沙的核心动因源于湖南“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的战略地位。
自2019年中非经贸博览会落户湖南以来,湖南对非贸易额快速增长,近三年均突破500亿元大关,稳居中西部第一。贸仲中非庭审中心的设立,为先行区建设注入法治化内核。
中心落户湖南自贸区长沙片区,可充分释放多重叠加优势。
自贸区“法治创新实验田”定位支持仲裁实践国际化发展,如允许境外仲裁员参与庭审、承认OHADA(非洲商法统一组织)法律适用等。长沙工程机械、农业科技等优势产业与非洲基建、粮食安全需求高度契合,2024年湘企在非承包工程额占全国总量的18%,亟需专业仲裁护航。依托湘潭大学中非研究院等智库,建立非洲法律人才库;联合喀麦隆商会仲裁与调解中心、尼日利亚特许仲裁员协会等机构,构建覆盖非洲主要经济体的协作网络。
上述优势的叠加并非偶然,而是湖南长期深耕对非合作的厚积薄发。贸仲长沙办事处自1991年成立以来,已指导3000余家企业规范国际商事合同条款,34年的本土实践积累,为庭审中心提供成熟经验。
法治护航中非贸易,湘企出海更有保障
平台的战略价值与资源优势,最终要转化为护航企业出海的实质效能。针对湘企对非贸易的痛点,中心推出三项关键服务。
风险前置防控。发布《湖南外经贸商事合同示范本》,嵌入标准化仲裁条款,避免因约定模糊导致管辖权争议。以三一重工对埃塞俄比亚设备出口案为例,明确约定“争议提交贸仲中非庭审中心仲裁”后,纠纷解决周期明显缩短。
跨境执行保障。通过发挥贸仲公正独立、高质高效的仲裁服务优势,提升仲裁裁决在非洲有效执行,破解“胜诉难执行”困局。2024年湖南某农业企业在尼日利亚的种子专利侵权案胜诉后,裁决书15日内即获当地法院强制执行;
成本优化方案。线上仲裁使企业免于跨国奔波,单案可节省差旅费。对比传统诉讼,仲裁程序能够为湘企减少维权成本。
提升湖南开放型经济能级
这些务实举措的成效已开始显现,并持续转化为提升湖南对非开放格局的推动力。中心的辐射效应突出表现在三方面。
营商环境升级,与省高院共建的“非洲法律查明中心”,为全省法院审理涉非案件提供法律依据,助推湖南成为中非商事争议解决的“优选地”;规则话语权提升,通过中非仲裁国际合作会议等平台,中国仲裁标准在非洲影响力提升;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仲裁服务的本土化实践正推动中非法治体系的深度交融。
与国外商会仲裁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开展规则互认、案例共享;联合湘潭大学培养精通中英法三语、熟悉非洲法律的专业仲裁员,首期培训班已招募32名非洲青年法律人才。
从制度构建到区位赋能,再到实践护航,贸仲中非庭审中心的设立,既是湖南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担当,也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贸往来”到“规则对接”,从“货物出海”到“法治护航”,长沙正以仲裁为支点,撬动中非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随着这一平台持续释放效能,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的蓝图,将增添更具分量的法治注脚。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秦楼
编辑:陈珏
本文为湖南·一带一路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ydyl.rednet.cn/nograb/646940/57/1504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