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民
近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已成为全球157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这一成果,既是中国坚持扩大开放、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实践印证,更凸显了全球贸易格局中中国的关键地位。
在全球贸易动荡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频发,给国际贸易蒙上层层不确定性。但中国始终秉持多边主义,以开放姿态推进国际合作。一方面持续推动贸易便利化,深化与各国海关协作,“十四五”以来已对外签署合作文件519份,为跨境贸易搭建起高效畅通的合作渠道,大幅减少流程阻碍;另一方面依托制度优势、庞大国内市场与完备产业体系,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既让“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也将“全球好物”引入国内,双向满足贸易需求,为这一贸易地位筑牢了坚实根基。
这一地位的确立,离不开贸易规模与质量的双重支撑。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达43.8万亿元,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直观反映出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核心角色;从区域分布看,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2万亿元,占比超过了外贸总值的一半,“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贸易合作的重要纽带,持续强化区域经济联系。同时,与东盟、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的进出口年均增长10%以上,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开拓新产业领域,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贸易结构的优化,更印证了中国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巩固伙伴关系提供了保障。出口方面,2024年“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较2020年增长2.6倍,这既体现出中国制造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上的成效,也说明中国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凭借技术与品质获得国际市场认可,进而增强了合作黏性;进口方面,“十四五”期间新增准入81个国家(地区)的271种农食产品,大宗商品、先进装备、关键零部件进口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这既丰富了国内市场供给,满足民众多样化消费需求,也为国内产业升级提供支撑,更让更多国家借对华出口获得发展机遇,进一步稳固了双边贸易关系。
中国与157个国家和地区的紧密贸易联结,对国内国际意义深远。于国内,贸易规模扩大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进出口结构优化则推动产业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于国际,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带动伙伴国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尽显负责任大国担当。
当前,国际贸易仍面临挑战,但只要中国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与各国沟通协作,就能在国际贸易浪潮中保持稳定发展。未来,随着中国与更多国家深化贸易往来,合作成果将进一步惠及全球民众,共同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经济新格局。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李煜民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湖南·一带一路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ydyl.rednet.cn/content/646942/63/15236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