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岳阳中非经贸先行区总部基地暨数智法务园在岳阳临港高新区岳阳自贸片区数字经济产业综合体正式开园。随着首批30余家外贸企业集中入驻,这里正加速成长为中部地区对接非洲的“超级接口”。

湖南德卓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正是首批入驻的企业之一,主要从事大宗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我们主要从非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进口棉籽、菜粕、葵粕等农产品,供应国内市场。”公司总经理李竞介绍。
“将公司搬迁至总部基地,最看重的就是城陵矶港的高效清关优势。”李竞说,作为长期从事跨境贸易的企业,他们对长江沿线各港口的通关效率有着切身的比较。
“曾经我们从非洲进口芝麻,在其他沿江港口办理清关手续需要30天左右,滞箱费有时高达百万元。”李竞告诉记者,而在城陵矶港,同样流程仅需7天,能省下30%的物流成本。

记者了解到,在当前外贸环境下,原材料价格波动、国际运费变化及汇率浮动等因素,都显著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成本。“每一笔费用,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李竞感慨。
正因如此,企业在投资选址时,格外注重降本增效这一核心要素。而岳阳在中部地区城市中展现出的区位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政策优势和成本优势,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岳阳作为湖南“北大门”,可谓优势在水、潜力在港:坐拥1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是湖南唯一沿长江城市;拥有全国一类水运口岸、湖南唯一出海口——城陵矶港。

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赋予了岳阳更为重大的开放责任。依托城陵矶港辐射带动作用,岳阳加快构建水、铁、公多式联运物流体系,“三区一港五口岸”九大国家级开放平台建成运营。
不仅如此,岳阳还充分发挥自贸片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持续推出62项制度创新成果,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从而吸引要素、项目、资金集聚,以改革红利赋能高质量发展。
“进口一箱香料,物流和时间成本甚至超过货物本身的价值。”一位调味品企业负责人曾向监管部门诉苦,这种制度性矛盾严重制约了湖南调味品产业链的集聚发展。
近日在岳阳自贸片区进行试点的制度创新——进口食用“药食同源”商品通关新模式,有效消除了企业这一顾虑。这也是岳阳自贸片区第6项获国家级认可的自贸创新成果。

“新模式下,单集装箱物流成本降低1000—2000元,整体通关时间缩短50%以上,从15天锐减至2天内。”岳阳钰松国际货运代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这项制度创新带来的不只是企业成本的降低,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产业生态层面。凭借中部水运枢纽优势与通关便利化的双重引力,岳阳已吸引多家调味品加工企业以及山东、河南等地的贸易商集群入驻。
近年来,岳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抢抓“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机遇,加快推动内陆口岸从单一客货通道向物流枢纽、贸易服务和产业培育等综合功能转型升级——强化城陵矶口岸在中部地区大通道格局中的地位,向东可直抵长三角,西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南贯湘江航道,北接京广铁路与中欧班列。通道“南北贯通、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内外循环”的功能和价值日益突出。

岳阳临港高新区率先在非洲布局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及海外仓,依托“海外初加工+海外仓储+国内深加工+全球贸易”的产工贸一体化模式,建成全球最大天然橡胶加工厂。今年上半年,完成对非贸易额6.31亿元,同比增长175.55%。
近年来,岳阳临港高新区依托三区一港五口岸九大国家级开放平台及区位优势,围绕“1+3+X”现代化产业体系,聚链成群,吸引了汇川、新紫光、泰格林纸等“三类”五百强企业入驻,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布局了一批特色园区,具有发展热度的“产业港”正在形成。

当长江经济带的澎湃动能邂逅中非经贸合作的广阔机遇,岳阳这座沿江城市正以港口为媒,将物流通道的“流量”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留量”,推动“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逐步转变,为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积累新的实践经验。
策划:冯军 张劼夫
记者:李金贵 马颖
摄影:董科 兰青蓝 任平
编辑:肖娟 彭鎔
“学习强国”湖南学习平台、岳阳学习平台 联合制作
来源:“学习强国”湖南学习平台
编辑:向宏鑫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