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林邑开襟纳百川——郴州自贸片区设立五周年发展成果纪实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张甜-网发 2025-09-24 10:49:36
时刻新闻
—分享—

自贸区郴州片区、高新区。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标识建筑。

管委会外景+保税区。本文图片均由史校齐摄

柏润罗徽刘昌义曹菲

莽山巍峨,见证日新月异征程;郴水奔流,诉说铿锵发展足迹。

五年砥砺,是为国家试制度的“重任在肩”——29项创新案例纳入湖南自贸试验区前三批制度创新成果,14项入选全国自贸片区创新联盟案例库,7项经湖南省政府发文在全省复制推广,多项改革成效获“国字号”好评。

五年奋进,是为地方谋发展的“敢闯敢为”——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93.58亿元,助推郴州市对非进出口额居全省前三、商务和开放型经济保持全省第一方阵,获省政府“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大抓落实表扬激励。

2020年9月24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郴州片区正式揭牌运行。五年来,郴州片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担当精神,紧扣制度创新核心,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要”,全力打造湖南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奋力书写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郴州答卷”。

置身风雷激荡的时代大潮,郴州片区这块“试验田”正蜕变成“丰产田”。

通江达海

构筑开放合作“双向桥梁”

改革开放,是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本、活力之源。得此先机的郴州片区,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今年1—8月,公司加工贸易额已超过1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以上。”在台达电子(郴州)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将一批货值25万美元的电子产品变压器打包装运,准备发往欧洲。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郴州片区助力企业出海的“精准发力”。该片区联合海关首创“综合保税区载货非保税包装材料循环利用”模式,让企业物流成本直降30%。还推出“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分送集报”新政——将原本零散报关整合为集中申报,仅台达电子每年就减少报关30%频次,释放流动资金80万元。

自贸试验区落地五年来,郴州打出制度破壁、通道升级、产业出海的“组合拳”,从偏居湘南的内陆城市蜕变成联通世界的开放前沿。

“海陆空”立体开放网络越来越成熟——

郴州陆港实行“进口货物海铁联运全程提单模式”,企业凭一张全程提单即可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运输成本降低15%,清关时间缩短至2—7天。2023年,全国首个除广东外的湘粤港“跨境一锁”通关模式在郴州落地,实现湘粤港三地海关监管互认、物流无缝衔接。依托北湖机场,打通“航空物流+跨境电商”新路径,让郴州制造得以“乘空出海”,直达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平台赋能打造合作与产业开放高地——

湖南白银借助片区首创的湘粤非铁海联运模式,通过4条非洲原料进口线路,进口效率提升40%;高新铜业、铜利新材等企业布局铜基新材料生产线,将形成对非有色金属出口的产业集群优势;农夫机电紧抓政策优势,自主研发的智能农机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等地……郴州片区以综合保税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产业园等平台为抓手,助推辖区企业积极布局国际市场,不断提升“郴州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数据是最好的佐证。五年来,郴州片区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993.58亿元,实际使用外资5.3亿美元,新设外资企业41家,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向新求质

锻造产业跃迁“强劲引擎”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郴州片区与生俱来的使命。

在格瑞普新能源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赶制一批发往欧洲的无人机电池。这家企业,是全球无人机电池领域的“隐形冠军”,其品牌“TATTU”占全球市场份额40%以上。视线转向湖南白银,已累计拥有141件专利授权,形成从上游矿山到下游银基新材料的全产业链布局,多项产品获国际认证,成为LBMA白银合格交割品牌,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技术、造精品”的跨越。

凡此种种,无一不说明着,在郴州片区这片热土上,既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又有新兴产业“新枝结硕果”。

向上攀升,培优特色产业。制定出台《片区有色金属专项规划》《园区有色金属产业链工作要点》《郴州片区差异化提升行动方案(送审稿)》等指导性文件,实施有色产业“提质量、创品牌、增效益”三年行动,打通非洲、南美原料进口通道,部署“一企一策”扩能提级方案,推动湖南白银、高新铜业等企业技改升级向百亿企业迈进,不断加快产业培育和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奋力将郴州片区打造为世界知名的有色金属创新发展示范区。

“两主一特”工业产值占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20年的76.3%增至2024年的96.6%,先进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郴州市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列入全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名单。2025年1-8月有色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同比增长62.3%,带动联动片区有色产业规模以上产值达817亿元、矿产品外贸额超25亿元。

向新而行,推动科技提能。率先推行省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体系创建奖补政策,引导郴州钨纳入绿色体系创建计划,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郴州市新能源电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落地园区,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三张清单”机制,搭建“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梯度培育体系,实施“登高”和专精特新培育倍增行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9家、规上企业17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其中国家重点小巨人2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6家。

五年来,累计建成国家级科创平台10个(包括企业技术中心、众创空间、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55个。郴佛智能制造研究院、格瑞普高倍率无人机锂电池中试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中试基地共享检测中心等建成运营。

放眼望去,郴州片区五年来产业跃升的步伐坚定、成绩斐然,越来越多的“郴州制造”走向世界。

破壁除垒

激活营商环境“一池春水”

营商环境是投资“风向标”、发展“晴雨表”。郴州片区捷报频传的背后,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产业项目落地,用地审批曾是“老大难”。郴州片区推出的“批供同步化”供地改革,彻底扭转了这一局面,还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先有三一智能制造产业园通过“六项同步”创新模式,创造“10天签约,100天过渡厂房第一台机组下线,177天新厂房竣工投产”的典范。再有高新区电池产业园项目优化流程,将审批时间从改革前的248天压缩到110天左右,企业用地成本降低30%,园区亩均税收从20万元/亩提高至27万元/亩。今年9月份,该项创新制度入选全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十佳”案例。

不止如此。五年来,郴州片区形成了29项省级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13项。这些创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破壁除垒、直击产业痛点的“利器”。

其中,“五步法”创新司法服务模式,获最高人民法院推介。园区某公司作为商务部授权的保税维修企业,因维修出口的手机被扣留而提起确认不侵权之诉,美国某公司则反诉索赔1000万元。对此,郴州中院创新运用“案件审理、监管、评查五步法”,在无类案可循的情况下,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商务合作,实现了从互诉“冤家”到合作“亲家”的转变。今年9月份,该项案例入选商务部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是湖南省本轮唯一入选的司法领域创新成果。

首单境外银行备证项下跨境融资让企业“借船出海”更便捷;首笔资本金便利化结汇让资金周转更高效;首单科技“中试综合保险”为科技型企业、新兴产业送去“量身定制”的金融活水……一项项制度创新、一个个企业案例,标记着湖南自贸试验区郴州片区五年来的改革高度与发展温度。一直以来,郴州片区把优化营商环境当作“永不竣工的工程”,设立8个涉企服务重点专区,运用并联审批、联合评审、容缺受理等手段,对35个高频办理事项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压缩率44%,从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市场监管、法律服务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此外,片区还实施“强配套、优环境、提形象”三年行动,采取整治道路绿化、增加公交运力、深化土地整备、规划城市生活圈等举措为产业发展凝聚“人心力量”。

又踏层峰望眼开,且待佳令破晓来。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上,郴州片区将继续深耕“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通过更深层次的改革、更高水平的开放,朝着“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电池、装备制造等赛道,打造6条百亿产业链、1个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阔步前进,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力量。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张甜-网发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湖南·一带一路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