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实体化运行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盼盼 辜鹏博 编辑:刘惟烜 2025-07-05 08:43:54
时刻新闻
—分享—

中国—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实体化运行

一个实验室串联起两个“粮仓”

7月初,当中国南方早稻开镰收割时,马达加斯加第一季杂交水稻收获接近尾声,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当地农民脸上。

马达加斯加当地时间7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与塔那那利佛大学会商,确定了中国—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外方实验室团队成员、场地、设备、示范基地、人员培训等相关内容,联合实验室全面启动实体化运行。

为何组建联合实验室

——聚焦杂交水稻,从靠天吃饭到技术赋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实验室主任柏连阳介绍,“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是由科技部批准建设,参照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创新最高级别平台。中国已和相关国家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建设70多个“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已经成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始终是非洲各国关乎民生与经济的核心命题,吃饱饭依然是众多非洲国家的诉求。多年来,利用农业大省、种业强省优势,湖南省农科院和湖南企业袁氏种业、隆平高科等派出一批批专家,用智慧和汗水让杂交水稻在非洲结出沉甸甸的稻穗,让越来越多非洲兄弟吃饱饭。目前,杂交水稻已经在约1/3的非洲国家试种成功。

联合实验室基于双方优势、基础以及现实需求,聚焦杂交水稻领域,意义重大。落户马达加斯加,就是基于当地需求和杂交水稻在当地的推广基础。

马达加斯加人口快速增长,粮食无法实现自给。去年9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马达加斯加总统拉乔利纳,专程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希望加强对华农业技术合作。

“有了中国,非洲就能守护生命,养活非洲民众。”拉乔利纳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马达加斯加曾是“非洲粮仓”,向邻国出口大米。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发展水稻种植来改变国家面貌,让马达加斯加重回“非洲粮仓”的地位。

2007年以来,湖南省农科院和袁氏种业持续在马达加斯加推广杂交水稻,马达加斯加已成为杂交水稻推广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非洲国家。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24年12月,联合实验室在马达加斯加挂牌成立。“从靠天吃饭到技术赋能。”柏连阳说,联合实验室将以马达加斯加为支点、作示范,让杂交水稻在非洲大地抽穗扬花。

如何组建联合实验室

——转变模式,从向中国专家学到自主创新研发

联合实验室由中方、外方联合组建。中方是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外方是马达加斯加最高学府塔那那利佛大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柏连阳称,通过组建联合实验室,由中方带动提升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本土化科研能力,实现“自我造血”。

经过多次对接合作,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校长兰德瑞安阿索罗·理维阿里松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团队十分认可。他说,通过联合实验室这扇窗口,可以学习先进的中国技术,进一步提高本国杂交水稻研究能力,从而逐步提高马达加斯加的水稻产量。

当前,联合实验室不断刷新“进度条”。6月13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杂交水稻发展合作交流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联合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成立;6月底,由湖南省农科院捐赠的价值200万元的杂交水稻种子已抵达马达加斯加;7月1日,马达加斯加粮食主权国务秘书代表马达加斯加政府,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塔那那利佛大学,签署了组建联合水稻检测实验室的合作协议。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将捐赠一批仪器设备给塔那那利佛大学,塔那那利佛大学将选派一批科研人员前往湖南学习杂交水稻相关技术。

“我非常向往去中国学习杂交水稻相关技术。”塔那那利佛大学教师、植物育种专家拉贝菲拉伊桑纳·约翰尼说,很高兴获得去中国学习的机会,将来要把在中国学到的技术传授给更多人。

科学无国界,科技成果造福全人类。让非洲人民实现粮食自给,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柏连阳说,将给塔那那利佛大学的学生免费发放杂交水稻种子,让他们把种子带回家给父母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这粒科学的种子种入马达加斯加学生心中,也将希望的种子撒播到马达加斯加全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盼盼 辜鹏博

编辑:刘惟烜

阅读下一篇

返回湖南·一带一路首页